(一)創新辦學體制機制,為學院發展注入活力
要下大力氣努力拓寬校企合作的路子,完善校企合作辦學、共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研發和職工培訓服務。 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目標。
依托中國石化廣州分公司、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瑞典斯堪尼亞汽車公司、蘇寧電器集團、廣州數控有限公司等企業,構建促進校企政相結合的保障機制;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構建與學校深度融合促進自身發展機制;發揮學院主動服務作用,構建與行業企業全面合作的開放辦學機制。探索與完善“校中廠”和“廠中校”建設和運行機制;在校企合作辦學、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生產以及校辦企業等多個層面,探索和完善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元投入的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
1 、以中國石化廣州分公司、茂名分公司、寶塔石化有限公司為平臺,遵循“專業共建、資源共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宗旨,探索建立石化行業高等職業教育理事會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運行管理機制。

石化系畢業生乘車前往茂名石化實習
2 、拓寬校企合作的領域與途徑,深化與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的全面合作。探索和豐富企業、學校全方位合作內涵,構建以企業主體、學校主動服務的雙方互動、共同發展的格局,積極服務廣州區域經濟發展,積極為廣州市產業結構的換代升級提供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支持,努力實現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的互惠雙贏。
 |
 |
我院與日立電梯簽定校企合作協議 |
日立電梯班學員在進行安裝操作實習 |
3 、以瑞典斯堪尼亞汽車公司與我院合作項目“斯堪尼亞(中國)合作學校”、 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的“日立電梯學院”為基礎,按照“共同經營、利益共享”的原則,大力推進“校中廠”和“廠中校”建設,根據產業和企業需要,創新“校中廠”“廠中校”建設模式,健全和完善運行、管理和利益共享機制。將國際化生產的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服務規范等引入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
 |
樊至光院長與斯堪尼亞中國總經理蘇博倫共同為合作學校揭牌 |
學生在SCANIA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實習 |
4 、繼續推進石油化工實習工廠校辦產學研實體建設,出臺鼓勵系部根據工學結合需要建立產學研實體的政策,制定有利于促進校辦產學研實體的管理辦法,完善和創新“校辦廠”運行和管理機制,推進工學結合不斷深入。
5 、做好對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試點工作。制定一體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督導對口中職學校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開展相關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制定招生計劃,確定高職學段的轉段招生選拔的時間、考試方式與考核內容。促進中等與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目標、人才定位和專業課程銜接,為廣東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養高層次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簡政放權,探索系院兩級管理的新模式
科學界定學院和系(院)的管理職能,完善院系兩級管理體制,變系(院)教學部門屬性為辦學部門屬性,進一步理順部門、校區之間的關系,提高管理效益,推進扁平化和資源使用的無邊界化管理。
加強教學科研基層組織建設,降低管理重心,調整管理跨度,規范管理行為,激發系部在專業建設方面的自主權和積極性。加強校級宏觀決策調控的職能,建立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個崗位的目標責任,強化目標管理,建立層次清晰、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包括咨詢、審議、決策、執行、監督和反饋等環節在內的科學、完整、高效的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激勵和鞭策作用。
(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師資水平
在專業教學團隊建設上,堅持師資的學歷提高和教學能力提高并舉,“雙師”素質的提高與“雙師”結構的優化共進。一是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專兼職教師自我提高和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二是強化學校、企業、社會三方協力合作,形成企業能工巧匠和技術專家參與教學、學校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和開展技術服務的良性運行機制;三是聘請企業技術專家、能工巧匠技術骨干建立一支實力雄厚、相對穩定的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形成實踐課程主要由企業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四是實施教師學力和能力提升、“雙師”培養、團隊和名師建設等措施,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雙師”教學團隊。
1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繼續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重點推行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把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作為考核教師基本能力的重要內容。
2 、不斷提升教師能力。一是通過選送教師到國內外高校學習或進修,到外國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學歷和能力。建設期內,選送 100 名左右專業課教師到國內高校學習和進修;選送 10 名骨干教師到國外高校和企業培訓和學習。二是通過集中培訓、全員參與課程開發等形式,樹立職業教育理念,提高教師的專業建設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所有專業帶頭人必須完成或參與一個人才培養方案項目開發,所有骨干教師必須承擔或參與一門工學結合課程的開發,每個專業課教師必須承擔或參與一個工作過程教學項目開發。三是通過以老帶新、集中培訓、專題講座、青年教師授課能力比賽、多媒體教學比賽等方式,提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
 |
附屬技校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場景 |
附屬中專學生參加首屆廣州市中職學校英語歌曲合唱比賽二等獎 |
3 、加快“雙師”培養。完善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的長效機制。選送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承擔各類研發項目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十二五期間,選送 260 名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使專任專業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人數達到 80% 以上。
4 、加強雙師結構團隊和名師建設。以教育部“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廣東省、廣州市“省市級教學團隊”評選為契機,切實加強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市級或省級教學團隊的建設,帶動其他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
按照“擇優聘請、相對穩定、適時調整”的原則,健全和完善兼職教師管理制度,構建兼職教師的動態管理機制。建立“企業兼職教師資源庫”,對企業兼職教師聘用、管理與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跟蹤管理。使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 50% 以上,保證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來自企業的技術人員、能工巧匠講授和指導。
(四)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緊密結合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對人才的要求,把服務社會和學生就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大力推行“訂單”培養,完善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機制,全面推行“雙證書”制度,探索實行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健全社會、企業參與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嚴格教學管理,規范教學行為,努力培養適應國防科技工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
1 、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布局,主動適應廣州市產業發展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根據廣東省、廣州市的產業政策導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院的辦學優勢和畢業生就業等實際情況,對現有專業在招生規模、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進行調整,全面實施市場調研,分析市場對人才知識能力的要求,適時調整現有專業,優化專業布局,錯位發展,進一步發展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到 2015 年,學院形成涵蓋石油化工、先進制造技術、機器人技術、商用車、餐飲與旅游管理、國際貿易、藝術設計、財經管理等 30 個專業,以工為主,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
2 、充分利用我院集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為一體的集團辦學優勢,積極探索中職與高職連讀的自主招生制度改革。
3 、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完善通識課程、選修課程和延伸課程體系,校企合作進一步開發適應“雙證書”制度的“雙證互通”的課程,形成比較完善的基本素質課程、專業能力平臺課程、專業能力核心(方向)課程、職業能力拓展課程互相銜接、互相補充的專業課程結構,進一步推進“教、學、做、養”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全面創新人才培養新思路,完善“有教養、有本領”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落實教養工程,按照精品課程的要求進行“教養工程”的課程化建設。
4 、推進教材建設。圍繞新專業、重點專業和專業群建設,與優質核心課程建設相配套,規劃建設校企聯合開發教材的院本教材,改革傳統教材模式,發展多元化新型教材模式。
5 、完善和健全校外頂崗實習組織管理機制與體制,制定和完善校外頂崗實習的規章制度,加強頂崗實習組織實施的過程管理,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使校外實訓基地成為學生頂崗實習與就業、專業教師實踐技能培訓及技術創新基地。
(五)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持續改進
以質量標準建設為契機 , 繼續完善標準化體系,進一步健全輸入質量控制、過程質量保障、成果質量評價,整改質量目標等環節的制度建設;提高信息化工作效果, 實現數據源頭采集,全員參與維護和信息全方位共享 ;把行業規范和職業標準作為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 , 把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意見作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 , 實行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 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 ; 落實“三個滿意度”調查,特別是探索實施“第三方”評價的有效途徑,逐步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第三方評價機制;加強畢業生的管理與服務,在提高畢業生就業狀態的同時,使畢業生成為我院發展的重要人脈資源。
(六)加強素質教育,培養“有教養、有本領”的合格人才
以“教養工程”為龍頭,以職業素質教育為核心,構建融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于一體的素質教育體系。將素質教育內容落實到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之中,滲透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各項工作中,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大力探索和實踐適于學生職業發展的高職素質教育新途徑,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制定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將學生的素質教育考核結果作為學生取得畢業資格的必備條件。充分發揮系(院)在學生管理、素質教育教育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實行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強化日常考核管理。充分發揮考核考評的導向、激勵和約束作用,努力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1 、進一步完善“教養工程”院本課程體系。修訂《大學新概念》系列課程,從學院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高職特點、學生實際等方面出發,分別從立志成人成才、誠信做人做事、掌握過硬本領、適應全新生活等學生最關注而又容易產生模糊的五個方面,詮釋學院的辦學理念和學院對學生的期待及要求,幫助新生在進入全新的環境之初,能盡快實現角色轉變,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是新生入學第一課。
2 、構建高職校園職業實踐體系,將學生素質的培養空間擴大到整個培養過程。改革學生會組織,成立參與學校管理的“學生代表大會參議會”。發揮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校園事務管理的功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的精神,使學生在“參政議政”的實踐中積累“職業”經驗。
 |
 |
迎接新生期間學生記者積極投入現場播報工作 |
紅十字會隊員給“傷者”做心肺復蘇 |
(七)加強辦學基礎條件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物力支持
1 、校園建設。啟動從化校區精細化管理工程,加大校園環境改善力度,使學院成為特色顯著、職業教育特點突出、大學文化氛圍濃郁的園林式校園。改善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營造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
2 .圖書建設。完成新圖書館的報建、招標及建設工作。圖書和各類期刊、電子讀物數量穩步增加,館藏圖書達到 68 萬冊。加快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和文獻資源建設,進一步完善圖書檢索、借閱、管理的現代化。建設一支文化水平較高、專業結構合理、能熟練掌握和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管理的職工隊伍,為學院的教學科研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服務。
3 .信息化建設。創新和拓展 CRP 的技術設計和功能,實現信息化技術在學院人才培養和學校管理中的全面應用,創建數字化虛擬空間,實現學院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建成創新型、開放式、有特色的全新信息化大學。促進教養工程、就業工作、標準化體系、教工業績考核、專業管理等項目更加精致,更富特色。
 |
 |
 |
綜合教學樓 |
綠樹湖波,紅墻掩映 |
開啟智慧的鑰匙 |
 |
 |
 |
學生宿舍樓 |
樹影婆娑的校道 |
獨具特色的校園雕塑群 |
|